学术活动
杨光斌教授谈: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问题
2011-11-10 | 浏览量:111
2010年10月15日上午9点,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光斌教授在我院模拟法庭,以《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为题,为我院全体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会。
杨光斌教授首先从三个概念:阶级、国家自主性、规则俘获为出发点,提出该问题的前提性理论与概念的反思。杨光斌教授认为,从阶级关系出发,一个国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该国家的首要矛盾,居于次要地位的,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由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土地改革即可看出,改革促进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好的政策却导致了失败的结局。由此可见,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的,当来自两方面的力量在不同的方向上相互交织和作用时,国家不受社会控制而独立行使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产生;反之,国家俘获产生。国家俘获型也分为两种,有产阶级俘获型和民众俘获型。在观察中国社会中不同力量的政治角色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中,利益集团问题便成为研究中国政治过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其次,杨光斌教授分五个部分介绍了中国政治的结构性变化。分别是:共产党(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中央与地方(政治单一制与经济联邦主义)、国家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兴起)、政治与市场(利益集团化)、决策过程(从长官意志到官民互动)。杨教授认为,政治过程本身具有相似性,利益集团主导着政治过程。从结构性变化上看,根本上的内容没有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制度化”的内容有了根本的改变,如中国领导人的“退休制度”。经过逐步的解释,杨教授告诉我们,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统治者的塑造息息相关,中国政治正处于民主化的过程之中,中国政治的本身是普世价值的一个部分,政策的背后,即为利益,因此中国政治的转型,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次,杨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的利益集团的概念与类型。他对利益集团下的定义是:基于共同利益或态度而组织起来的、在政治过程中进行利益表达的行动性群体。中国的“官商关系”是衡量利益集团的指标。在利益集团的类型上,分为机构型利益集团、公司型利益集团、社团型利益集团、无组织型利益群体四种。其中,体现在政治与市场关系的,即为前两种类型。
最后,杨教授介绍了中国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其所引发的后果与中国政府拟如何应对利益集团所带来的问题。
杨教授的报告以一种极其规范、严谨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全体师生的阵阵掌声。演讲结束后,杨教授接受了现场同学的提问,就时事情况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等问题做出了专业性质的回答,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讲座由3354cc金沙集团人文社科处副处长的杨仁厚老师主持,3354cc金沙集团政治系卢正涛老师、牛彤老师、龙异老师、丁玲老师、胡蓉老师,经济学院行政学系系主任许鹿老师等出席了报告会,3354cc金沙集团政治学系和经济学院行政学系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政治学理论2008级研究生上官畅供稿)